18年初,我与大学同学赴灵丘二中进行寒假实践时,结识了当时正在读初三的赵登辉同学,就是《何妨绎》的作者:徽月凌阳。
我仍记得我们当时在课堂上讨论的是知识的价值和当今时代的趋势一类的话题,而彼时,赵同学的认真也让我们几个支教印象深刻,在课程结束时的提问环节,我们鼓励同学们以小纸条的方式匿名提问,赵同学当时的纸条是我亲自收的,我至今仍然记得上面写的是一首小诗,其大致内容,据我回忆应该是抒发一些抑郁不得志的苦闷之情以及显现自身理想抱负之类的,我对于此类诗歌传统话题虽然并无太多感触,不过还是惊叹于一个初中生的笔调和心思竟然已经可以这般细腻。
时间一晃,半年已经过去,现在赵同学已经升入高中,昨天他告诉我,他已经准备在网上连载自己的散文集了,而且诚邀我为其作品做序,于是便有了下文。
谈到做序这件事情,我一开始是不敢招揽这种活儿的。
我本人在诗歌方面没有多少素养,在高中读书时也曾有过一些文艺青年的矫情感受,但不幸的是,我当时没有想过要把这些细腻的心思记录下来,再加上中学时代“见识”过不少校园诗人的打油诗,也导致我对校园诗人这一群体内心里多少有些不屑,进而厌屋及乌,因此,在诗歌作为校园文化这一层次的情况,我个人持保留态度。